民间有: “一岁难过关,唯有三伏天”的说法。在大暑前后,除了暑气逼人外,旱涝、风暴发生频繁,暑湿之气容易在人肌肤汗液增多之际乘虚而入,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所以大暑时节注意养生保健很重要。
大暑到来 不仅要防“阳暑”还要提防“阴暑”
文∣骆天炯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即将进入中伏,高温闷热,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易使人心气亏耗,稍不注意,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症,出现头昏脑涨、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动不动就拉肚子,还会心烦气躁。
夏时心火旺。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酸能收、涩,有助于固表敛汗;多食辛味,如葱白、姜、蒜、香菜等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化湿等。
许多老百姓都知道“苦”夏,适当吃苦可以泻心火,但要注意过量食用苦味食物,反而会引起胃部不适,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另外,夏日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故冷食不宜多吃,过量定会寒伤脾胃,引起上吐下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除了高热、多汗造成的“阳暑”外,中医还有一种称之为“阴暑”,很多人对“阴暑症”认识不足。
大暑时节,酷暑难当,人们常常久处于空调房之内,有些人在劳动、运动出汗后还喜欢立刻用凉水洗澡,或大量喝冷饮;更有甚者干脆地面上铺上凉席睡觉,可是一觉醒来之后,却往往出现恶心、头痛或伴有沉重感、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等症状,有的还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等,这些症状即为中医学上所说的“阴暑症”的表现。
“阴暑症”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是兼有寒、湿,故其发病较缓、病程较长。现代医学认为,导致阴暑发生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内的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人体受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所以要预防“阴暑症”,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不要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还要注意节制生冷饮食,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宣传热线 15007185070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