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同事告诉我:“你家儿子在班上做小买卖,卖些豆腐干之类的零食,卖给我家女儿的是高价产品。”我很震惊。作为一个望子成龙的妈妈,从儿子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就自觉地听古诗,学英语,放音乐,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艺术家或什么家。我仔细检讨久却找不到头绪,决定晚上先跟儿子谈谈。没想到,儿子大方承认:是啊,我发现了这个商机,学校的午餐不好吃,同学们又不能出校门,大家都想吃点零食,我就赚个差价。和儿子的谈话,加深了我的焦虑。他坦坦荡荡,毫不遮掩,反倒显得我小题大做。
很多家长都发现,孩子们这一代人在同学交往、赚钱意识、金钱态度等方面,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都是“君子言于义,小人言于利”,觉得做人最关键的不能”掉钱眼里”。这种理念陪伴着我们长大,也陪伴着我们为人父母。可是,当我们的孩子以一种完全被市场经济熏陶了的面目出现在我面前,好像不适应快速发展时代潮流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专家说: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过财商教育。财商这个词是由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人与金钱(财富)打交道的能力,被他列为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他同时还认为,智商反映人作为自然人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社会人的社会生存能力;而财商则是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美国威斯康幸-麦迪逊大学下属的财务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6岁到12岁之间的儿童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力会突飞猛进,到大约12岁时就会“基本成熟”,因此,6 至 12 岁,是儿童掌握财务基本概念的最佳时间。所以,当发现孩子财迷时,并不是孩子有什么问题,恰恰应该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
首先,让孩子学会正确认识钱,这是儿童财商教育的第一步。让孩子明白钱可以实现“买卖”的交换关系;告诉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赚钱,也可以通过交换赚钱。
其次,告诉孩子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合理。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几句简单但道理颇深的话:一个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人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帮孩子建立个人的财富账户,让孩子养成“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的思维模式。
引导孩子学会拓展经济来源。在孩子有了金钱的概念或意识后,为他们提供一定的零用钱,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存钱来实现目标(而不是由家长代为保存)。在直接给孩子零用钱的同时,适当引导孩子拓展自己的“经济来源”,比如教会孩子合理合法的赚钱。张爱玲说:“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孩子比我们更早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时代的必然,并不是什么坏事。
真正的财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教育,更是对孩子人格和素养的一种培养。愿家里的每个小财迷,都在父母的教育下,知道钱的来处,也知道钱的用途;知道赚钱的不易,也知道学会正确赚钱是一种能力。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宣传热线 15007185070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