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社区哪怕鞋底磨破,也绝不漏一人
文┃王琳
“居民生活保障大过天,哪怕鞋底磨破、全身湿透也要将生活保障物资送到居民家中。现在是疫情的攻坚战时期,我们吉庆社区人更是要将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辖区内每一户居民家中,不掉一户,不漏一人。”这是大智街吉庆社区书记杨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大智街吉庆社区总面积9.6万平方米,居住户数2092户,居住人数4496人,由原拆迁片东山社区、整合后韩家社区部分居民组建而成。
社区范围内的老旧建筑比较多,鲜少有带电梯的楼栋。为了照顾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独居老人,没有电梯,社区网格员就用脚补上,社区的娘子军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张梦丹、邓芊芊、陈从梅和女志愿者等众多“女将”,每天和男人一样爬楼送菜。正如杨杰书记说的:“我们要把这最后一公里用双脚走通,用汗水灌溉,用真心服务,用真情照耀。”
娘子军也一起爬楼送菜送油
住9楼居民的坛子燃气没了,社区“壮劳力”刘斯轩和朱意博抬着走楼梯送;彭爹爹和宋婆婆去八医院看病,因为宋婆婆害怕,朱意博就一直陪着她,直到回家;7岁的罗小小因妈妈发热隔离独自在家,张梦丹和梁光明两个网格员就成了他的临时监护人,送牛奶、送饭、送零食,一日三餐、日常饮食都由两人轮流照顾着;“快救救我老公”,听到救命的呼喊声,朱意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心脏病突发瘫倒在地,尚在隔离期的病人施救,而他仅戴着一个普通口罩,120救护车到的时候,朱意博已经给病人做了20分钟的心肺复苏,这时的他已经全身湿透,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其实这些仅仅只是社区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缩影罢了。
书记杨杰说:“关键时候,社区工作者必须挺上前,让居民们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让他们安心生活。”为了把工作干好,社区25名社区工作者和4名下沉到社区的帮扶干部全部上岗,每日排查并安排发热病人就诊,为孤寡老人、疑似感染的病人、无人照顾的孩子以及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饭送菜送药,社区居委会24小时有人值班。7名同事为了节约出时间,不把有限的时间耽误在路上,在社区打起了地铺,他们笑称自己是“葫芦娃七兄弟”。
刘斯轩和朱意博送煤气
“您好!我是吉庆社区肖晶晶,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吉庆社区副主任肖晶晶每天接听几百个电话是常事。为了将确认病例、疑似病例、临床病例、密切接触病例等分类分批次进行安置,让他们顺利进入隔离点,及时做核酸筛查。从元月25日至今,她没有休息过一天,社区副书记因疑似被隔离中,计生委员怀孕,她一人肩负接听居民求助热线、制作相关数据报表、协调病人安置、五类人员的统计,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家,有时因为工作到凌晨就在社区打地铺,家里三岁的孩子她也完全照顾不上。她跟记者打趣说,自己也想去隔离点休息一下,可电话铃声一响,她又马上忙碌起来。
要说谁是社区操心最多的人,无疑就是杨杰书记了。因武汉封城滞留在汉临时居住人口的生活保障,辖区内中百超市的防护物资和消毒,确保“五类”人员及时核酸检测、就医、隔离,爱心菜、爱心米的及时发放,居民急需的药如何才能确保买到,封闭社区怎么值守才更有效,杨书记每天有操不完的心。
朱意博在给病人施救
最近,吉庆社区“指挥官”杨杰最操心的事就是大家的菜篮子:“社区工作需要保持双线作战,一边确保‘五类’人员及时核酸检测、就医、隔离等工作,一边保障居民生活物资的供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刻都不能松懈。”
同时,杨杰书记还向记者提出能不能通过媒体帮他们呼吁一下:由政府牵头,改堵为疏,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允许社区指导封闭辖区内的小超市、食品加工点等正常营业工作,开张不开门,通过APP微信线上下单,社区志愿者帮助送货的方式来解决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需求。
喻师傅和自愿者送96岁老人回家
记者手记
这次采访在杨书记各种忙碌中不得不提前结束,看着杨书记一直不停接电话,听着他疲惫的声音,感叹这样的书记、这样的社区人该有多累呀!
即便这样付出,也不可能所有居民都对他们表示理解,但他们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抱怨。包括下沉到社区的党员干部,在社区帮忙的志愿者,他们都在无怨无悔的付出。
因为他们记住的是居民的每一句表扬:“这些表扬都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我们定当铭记在心,作为以后工作的动力。”
在吉庆社区的墙上有两排字,一排是“民有所呼,我必有应”,另外一排是“网格服务无盲区,深耕楼栋零距离”。这次疫情是一次大考,这两行字对吉庆社区人来说绝不是两句标语,而是他们一直在做,一直在耕耘的事业。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宣传热线 15007185070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