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亭社区书记 丁早荣:
哭过,怕过!但我们这里没有一个逃兵
文┃刘文婷
和丁早荣的采访前后约了有三次,前两次因为她要对辖区疑似人员入户随访、护送病患入院而不得不中断采访。
东山亭社区位于洪山区梨园街,分管四个小区,共一万多居民,而工作人员只有13名。作为东山亭社区的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和她的同事从“封城”之后,24小时驻守社区,全力奋战在抗“疫”一线,集中力量协调解决小区居民各类诉求,保障所辖小区排查、封控、保供等工作深入、有序推进。
“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上班下班,白天晚上之分了,只要居民需要,没有做不了的。”丁早荣告诉记者,白天她要走访辖内4个小区,与物业管理人员一起对小区进行环境消杀、值守门岗为进出居民测量体温、随访疑似病人、帮助居民买药……
晚上,她还要继续与确诊病人电话沟通、鼓励大家要坚持、积极配合治疗。对隔离点不熟悉,有排斥情绪,或有些确诊病人不愿前往的,她总是耐心劝说,一一宽慰和鼓励。
“煲电话粥,长的差不多有1个小时,平常我是个喜欢跟大家打成一片的人,疫情突发,这些确诊病患、疑似人员是肯定恐慌、焦虑的,也非常担心自己家人的情况。我会告诉他们有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回访、上门照顾,家里一切都好,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治疗、积极配合。”丁早荣说。
第三次的采访约在了3月1日的夜里11点,电话那边她的声音非常嘶哑,她告诉记者,她刚刚去隔离点给一对母子做思想工作,“劝妈妈让儿子去医院做肺部的CT检查。”
原来,男孩的爷爷是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人,而他和他的妈妈作为密切接触者,被社区送到隔离点观察。3月2日,他们隔离时间就满14天了。
期间,母子二人做了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但由于男孩的检测结果中好几个指标的数据都偏高,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医生要求男孩去指定医院做肺部CT检查。
但男孩只有16岁,当妈妈的实在不放心,担心儿子去检查的过程中被交叉感染,担心儿子如果检查不合格要被单独留下来隔离。
丁早荣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前往隔离点,给这个妈妈做工作,“我就告诉她,如果真的是的,孩子必须得到更及时、更全面的治疗,一点都不能耽误,如果不是的,你们母子明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在开导这个妈妈的同时,丁早荣承诺一定给男孩做好防护工作。她让同事准备了防护服,口罩、手套、鞋套,也联系好了去医院的车。
最终这个妈妈哭着同意儿子去医院拍CT。在送男孩上车前,她又反复细致地给男孩检查所有的防护措施。一边检查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平安健康,平安健康”。
做完这些回到家里,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丁早荣带着些许哭腔说道,“我特别理解这个妈妈的担心,我也是个母亲,儿女是我们一生要守护的那个人!”电话那边,丁早荣停顿了一下,深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不管做什么工作,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有同理心才能做通工作,解决问题。”
这样的工作几乎每天都会有,有时候忙了一天回到家,还会接到一些居民谩骂、指责甚至威胁的电话。而作为社区的书记,她只能等电话那边说完了,再一点点地解释。
丁早荣开玩笑地说,疫情爆发前,社区的居民都是亲切地叫她“丁丁”或者“丁丁书记”,现在电话那边常常是冷冰冰的“丁书记”或者怒气冲冲的一声“丁早荣”。
虽然理解,但也委屈。丁早荣说,她现在这样嘶哑的喉咙,一半是因为工作时说话太多,一半就是因为哭的太多了,“我在基层工作19年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哭过这么多次。”
丁早荣没有埋怨过任何人,“疫情之初,措手不及,各方面都没有准备的太好,床位太紧张了,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隔离点,真的没有办法帮到大家,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和居民一起都哭了。”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序推进,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丁早荣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也害怕过,但我曾经在西藏当过四年兵,当兵第二年就入了党,我的不服输、敢闯敢拼的性格是部队造就的,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打不胜的仗!当逃兵?多丑啊,这种掉底子的事情我不做。”
东山亭社区工作人员合照
强将手下无弱兵
胡学谙,东山亭社区副主任,他从来都是冲在最前线——协调车辆安排居民看病就医,配合公安部门晚上转运疑似病人去隔离点。这个平时从来不会进菜场买菜的人,现在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给独居老人,困难居民买菜送菜。他家中有两个小孩,为了家人的安全,他主动与家人隔离,想回家吃个面条,就端个小板凳蹲在家门口的楼道里吃。隔着过道对着孩子们说“爸爸爱你们,在家乖乖听妈妈话”。
李婧,社区两委成员之一,年纪轻轻,个头不大,但在她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在这场抗疫中,她承担了大量的社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每天要把发热病人、确诊病人汇总;送医就医、送隔离点人员一一电话通知;收集病人检查的CT、核酸检查单等一系列资料。在这么多数据、表格的压力下,她认真对待,事无巨细。
张惠,家住武东,离社区较远,在武汉封城,公共交通停摆的情况下,从第一天加班开始从来没有掉队,一直坚守在社区一线。为了家人安全考虑,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与社区同事候薇一起单独居住在新嘉源小区内。为“大家”,舍“小家”!
杨帆,一名新进社区两个月的员工,由于家住青山,没车上班,她每天硬是走路2小时到社区来工作。
黄菲,家中两个孩子,为节省上下班时间,主动带大女儿回到离社区较近的娘家住,每天来社区从早忙到晚。
张静,社区残疾人专干,本人身体较弱,但她依然没有退缩,每天打电话汇总发热发烧病人,直到家人生病才回家隔离。回到家中还随时关注社区情况,有居民反映情况及时上报。
陈惠明,每天在“微邻里”中给居民解疑答惑,收集各种新闻报道,安抚居民情绪,整理各种买菜群,方便居民买菜,解决生活问题。为了孩子安全,她主动隔离,一个人住到姐姐家空置的房子里。
杨文杰,社区年纪最小的工作人员,年纪轻轻却有当担。负责统筹、组织下沉党员、志愿者,为小区居民购买生活物资及药品,解决配送“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劝阻小区擅自下楼遛狗人员,严防小区封控管理,确保基层联防联治显成效。
刘怡,社区信息通讯员,各类信息汇聚枢纽站“站长”,在疫情期间发布即时信息,认真做好防控宣传工作,通过梨园微邻里、社区通讯平台发布社区疫情日报及各类健康防疫知识。协调上报对确诊病患房屋环境消毒,保障左邻右舍居住环境。
丁早荣给困难群众发放免费物资
丁早荣和同事为居民下楼有序、安全领团购蔬菜做准备
记者手记:
社区工作者,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面对疫情难道不怕吗?
史无前例的抗疫战争排山倒海地压过来,完全超出了基层的承受力。社区工作者没有受过相应的训练和准备,仓促上阵。她们唯一的 防护就是那一层薄薄的口罩,有的还不是专业医用外科口罩。
居民可以躲在家中自我防护时,她们却变成了战士赶往前线,拉网式电话排查,接触疑似病患,帮助未能被收治的病人,安抚居民情绪,帮着大家加油打气。
在最艰难的时刻,东山亭社区工作者们没有“撂挑子”,她们一直坚守社区一线。社区电话响了又响,网格手机铃声不断,有各种求助,也有不理解政策,不了解情况闹事的。
在如此高压繁难的状态下,社区工作者难免会有情绪,但她们还是在坚持,在自我调整。
东山亭社区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社区不仅仅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社区居民的贴心人,更是抗击疫情、攻坚克难的主力军。
截止发稿前,记者接到丁书记的电话,告知做CT检查的男孩结果并不理想,仍然要留在隔离点观察,他的妈妈经过申请,继续留在隔离点陪伴儿子。
这是属于一个武汉家庭的故事,也是封城以后,很多武汉家庭的缩影。
我们都在祈祷、期盼,可现实依然会让人难过、遗憾,疫情之下,不尽如人意的事太多,无论如何,那些在一线奋战的人们还在努力,所以我们更要坚强面对,相信这个城市会云开雾散,春暖花开。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宣传热线 15007185070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