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独居老人行动不便,没人照顾,孤独空虚怎么办?大学生刚毕业工资较低,租房比较吃力,如何解决?在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老年人服务中心,一份“爱心房客协议”让这两个问题同时找到解决办法。自今年3月以来,经过反复摸底调查,他们促成了20多对老少“结对子”——有条件的老年人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年轻人免费居住,年轻房客每天利用空余时间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伴聊聊天,这种“亲情互助”的新型模式有效解决了独居老人和大学毕业生的双重“窘境”。
孤独老人有了“儿子”
24岁的冯露晨是河南漯河人,在武汉读硕士毕业。今年年初,他在网上看到了湖北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亲情互助”项目招募爱心租客的信息后,主动报名参加。4月,小冯与民族街涂家社区的姚顺建签订了爱心房客协议。64岁的姚顺建祖籍河南信阳,中风多年,半身不遂,独居在15平方米的两层小阁楼里,每月有2900元的退休金。当小冯见到姚叔叔时,亲切的乡音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小冯每天早上出门前会将家里打扫一遍,出门时还会叮嘱姚叔叔按时吃药吃饭。下班回到家会陪姚叔叔看电视聊天。空余时小冯还帮老人去办残疾证年检。天气炎热,家里没装空调,姚顺建担心小冯太热睡不着觉,总会将电扇拿上楼放在小冯床边,而小冯又悄悄地把电扇拿下楼放在姚顺建床边。“小冯对我蛮好,他看到我用的老年人手机很破旧,就找同学要了一个旧智能手机送给我,耐心耐烦地教我使用,还给我买了一个好看的手机壳。”姚顺建说,他现在学会用手机叫外卖了。原本沉默少言、不爱出门的姚顺建在小冯的开导下,慢慢尝试开着电动轮椅跨出阴暗的房屋,去龙王庙公园晨练,整个人的精神头更足了。
困难家庭多一份照顾
68岁的余女士家里有个瘫痪在床的老伴张爹爹和患精神疾病20多年的儿子,比一般的空巢老人更需要扶助。21岁的钟帅正值大三实习期,今年6月搬进了余女士的家里,承担起了照顾张爹爹的责任。
傍晚6点钟帅下班回家,余女士又去医院看儿子了。钟帅放下包洗净手一边加热饭菜,一边为张爹爹按摩。除了打扫房间,他还叮嘱老人按时吃药、陪他聊天,或是推着老人到社区内呼吸新鲜空气。
“我本身是学习社工专业的,做起这些事情来驾轻就熟,并不嫌累。”钟帅一边给张爹爹按摩一边告诉记者,“这不仅解决了我的住房问题,还是最好的帮助老人的社会实践,是个双赢的选择。”
互补式养老模式
是中华美德新诠释
“亲情互助,招募爱心房客”项目的推广扩大,也有着尴尬的发展瓶颈。比如部分老年人戒备心强,老年人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难以磨合等等,但这种新型的互利模式,有效地丰富独居老人的精神生活,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年轻人初踏入社会的经济压力,受到不少老年朋友和年轻人的欢迎。新华街、万松街等街道的社区正在试点铺开,营造爱老扶老,守望相助的尊老氛围。
作为社会心理研究者的中德心理研究院院长李先富说,一边有房没人住,一边有人没房住。江汉区开了个好头,通过老年服务中心一纸协议把需求互补的不同人群联系到了一起,这是社会公益组织在共享领域的创新实践。社会不仅是物质的链接,更是情感的链接。纵有豪宅万间,不如芳邻若干。对于老年人而言,最大的苦楚莫过于孤独;而远离家乡的孩子,又是多么渴望家的感觉。这种互补式的养老模式,是对中华美德的最新诠释。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宣传热线 15007185070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