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突发、迅速、无法预测……猝死的这些特点似乎都在强调“死神”的靠近猝不及防,但其实,所有的猝死都是“蓄谋已久”。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说,猝死是有原因的,可分为内外两方面诱因。这些诱因是长期形成的,所以,说它“蓄谋已久”并非没有根据。
在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中,医生们发现,平时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的猝死, 跟外因——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常见的主要不良生活方式如:锻炼和睡眠不足、烟酒过度、长期熬夜等。
过半心梗两周前有先兆
猝死完全猝不及防没有前兆吗?事实并非如此!急诊科学科带头人陈晓辉教授提醒,虽然一部分猝死可能先兆不典型,但也有半数以上在发生前两周出现了明确的表现,患者会自觉身体和心理负荷过重,通常会表现为胸闷、胸痛,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情绪焦虑、失眠;外界诱因导致的不能入睡;生活方式诱因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等。如果出现这些不适,就应积极进行医疗干预。出现长时间的胸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
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或头晕目眩等症状时,应马上就医;抢救及时的话预后还好,但若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心电不稳,可迅速进展到心跳骤停。
“大多数猝死在发生前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这些症状大多隐匿且看似与心脏无关。”曾育辉说,很多人只在出现心绞痛时才引起重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他提醒,很多心脏病发病的症状是一种“窒息感”,甚至是“濒死感”,这种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短的只有十几分钟。正因为这些症状很短暂,易被人们所忽视,以为“只是一时不舒服”,结果一旦发病就猝不及防,抢救不及时、不得当,生命稍纵即逝。
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血管和心脏
每年秋冬交替时,心血管疾病的急救人数都排在第一位。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心梗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息规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是最关键的。饮食上要做到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多喝水,适度运动,但如果已确诊冠心病,患者不能过度运动,可以适度做一些有氧运动。
加强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可以减去多余脂肪,预防血糖、血脂发生紊乱,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要忌烟少酒,因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促进钙、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多喝淡绿茶。保持情绪愉快,不要紧张。多运动,促使热量消耗,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发生。
控制三高。预防心梗,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用降压药,控制好血压,糖尿病患者也要控制好血糖。40 岁以上的人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有无冠心病。
要避免饱餐、大量饮酒、过劳、突然的寒冷刺激等,要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一旦出现胸闷、心悸、颈肩发木发僵、疲劳、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要引起高度重视, 必要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来源:人民健康)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宣传热线 15007185070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