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活动资讯

湖北广电报|袁隆平:88岁再创奇迹

新闻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18-07-30 17:59:12 编辑:管理员 浏览:2574  

近日,袁隆平团队就完成了一项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试验——沙漠里种水稻,亩产超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众所周知,水稻的生长对于气候、土壤、水等条件要求比较高,而在迪拜的沙漠里要想使水稻生长更是“难如上青天”——昼夜温差达30多摄氏度,还经常有沙尘暴;沙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是散沙,没有团粒结构;而且地下7.5米就是海水。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海水稻种植研发的成果——“四维改良”技术引入迪拜,这一技术克服了水分、土壤等条件的不足,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经过5个月生长,首批水稻已近成熟。5月26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组织来自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的专家进行产量测评,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00公斤/亩,还有两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亩。


这位“老农”原来是位公子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在皇城根下的长安街,父亲是国民政府官员,母亲是一名教师,两个人都是知识分子。袁隆平自幼便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

袁隆平后来回忆说,小时候去逛汉口的园艺场,进场后他发现,各种各样的花,像地毯一样铺在地上,苹果、葡萄等鲜亮的水果随手可摘,园艺场里到处香气四溢。这幅场景让小袁隆平当即想到了看过的美国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其中的一个镜头让袁隆平难以忘却:卓别林和女主角在乡村田园中定居下来,窗子外面就是水果,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

如此真实的田园之美、农家之乐,让喜欢户外的袁隆平对田野充满了向往。随着袁隆平的长大,他的“田园梦”也一天天强烈起来。

1949年,袁隆平潇洒自由地长到了19岁。高中毕业,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为实现自己的“田园梦”。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填报了西南农学院的遗传育种专业。


立志将中国农村

改造成美好田园


上大学后,他经常随老师下乡实践。在这里,他才看到了中国农村真实的样子。

百年来,中国农民生活十分窘迫:除了要历经战乱之苦,还要忍受地主的高额地租,常常连余粮都不剩,许多人吃了上顿没下顿。

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逃台湾,留给新中国政府一个烂摊子。当时,农村的状况很凄惨。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一切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温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乡村,跟袁隆平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相比,画风截然不同。自己要跟贫困、饥饿打一辈子交道吗?

他意识到,中国要强大,必须让老百姓填饱肚子,农业是重中之重!于是,他立志:要把心中的乡村改造成梦中的田园。

     

顶着巨大压力埋头苦干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校毕业,先是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随即被下派到安江农校担任教师。这一待,就是16年。这期间他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 从那时开始,他立志要研究水稻,让所有人都有饭吃。为了实现这个梦,袁隆平从此踏上了一条艰难之路。

当时,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最火的就是搞嫁接。简单地说,嫁接是无性杂交的一种手段,不能改变作物基因。袁隆平多次尝试“无性杂交”,均以失败告终。

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基因遗传学的科学家几乎都是欧美人,但欧美人的学说都被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苏联的教育模式才是主流。苏联人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被中国学术界奉为真理,大学的讲台上只允许讲他们的学说出现。

偷学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的《遗传学》之后,袁隆平马上就开始研究水稻。每天一有空,他就拿着放大镜、弓着腰,在成片的稻田中,不厌其烦地寻找壮实的秧苗,这一找,就找了两年。

 

终于找到了正确路线:

杂交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在学校的早稻田块里,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这简直是如获至宝!袁隆平和学生们还给这株水稻系上了一个标识,天天去地里看它的长势,望子成龙的心情也莫过于此。

然而,等到第二年把这株水稻种子种到试验地后,长出来的秧苗却让人大失所望。秧苗长得参差不齐,没一株有他们“老爸”的风范,“龙变成虫了”。

袁隆平很灰心,他呆呆地坐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形态不一的水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突然,袁隆平想起了自学过的遗传学来,他有了一个灵感:水稻之所以千姿百态,会不会是因为混合了不同基因呢?也许正是因为杂交的存在,同一株水稻的种子里才有了高低美丑之分。

从此以后,他知道自己应该往哪走了:研究杂交水稻。

于是,他开始一天到晚蹲在田地里。原本白净的书生变成了黝黑精瘦的“农民”。他天天对着水稻唠唠叨叨,很多人就在背后偷偷地议论说:袁隆平研究水稻,都快成神经病了。

1970年11月23日,他们终于在海南南湖农场发现了一株非常合适的稻谷。通过检测,袁隆平确定这就是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东方魔稻”风靡世界


此后,“袁隆平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使杂交水稻的产量不断提升。全国的农业工作者纷纷慕名而来,到袁隆平的杂交稻基地学习。杂交稻技术也很快被推广到了全国,从此登上了中国农业舞台的中心。

1982年,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会议上,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亲自引导袁隆平走上主席台,屏幕上出现袁隆平的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到了198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国外人眼中的“东方魔稻”,让美国、德国、法国等等几乎全世界国家都又吃惊又羡慕,他们纷纷请袁隆平去讲课指导。

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亩产已达700公斤粮食,再次轰动了世界。

2006年 ,也就是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10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袁隆平给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截至目前,杂交稻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7000万人。

不仅如此,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



坐拥“一千亿”的国民男神

有点“抠门”


如今,他已经名利双收,却依然洒脱得像个少年,质朴而幽默,对待金钱的态度更是“够用就好”。

早在1998年,湖南一家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但他却坚持不注册。他穿的衣服价值35元,“豪宅”里面也堆满了科研仪器,没有一点居家生活气息。

在科研方面,他却“大手大脚”。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他的1.5万美金,被他全部拿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如今,他一把年纪,还在学英语,只为跟国际最前沿的科技接轨。

2008年,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的照片。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了,还是被一辆奔驰敞篷车所吸引。经证实,袁隆平只有一辆十几万的赛欧,平时开着下地。可当时网友们的评论却一边倒地支持袁老买豪车。

“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他的富裕是建立在艰辛付出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贡献基础上的。对于这样的富裕,人们何恨之有?

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创造财富、造福人类,给我们带来一次次震撼和惊喜。这样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就是我们心中的“国民男神”。


相关新闻

今日关注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在“代表通道” 向女排名将朱婷提问

  5 月 22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湖北广电...

乌国庆:中国的福尔摩斯

  马加爵案、悍匪周克华流窜枪杀 11 人案、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汽车爆炸案…… 这些当年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因为当时技术和经验受限,...

低龄老人挤爆老年大学娱乐班共计30 余万学员参与学习

  对武汉地区30 余万老年大学学员来说,九月初是他们开学的日子。  从1983 年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办,武汉地区的老年大学已有36 年的...

主管:湖北广播电视台   主办: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承办:湖北广播电视报  出品:湖北广电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公正路9号  电话:027-85791014 宣传热线 15071062965   13125176306   传真:027-85791014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5 邮发代号:37-48   读者服务热线:027-85787980  采编电话:027-87815190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鄂ICP备18019957号-1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